专业的万年历黄历查询网站

不容遗忘的爱


  这天早晨,受公司指派,肖凯前往黎城洽谈一笔生意。谁知火车还没开出一站地,便接到了妻子赵梅打来的电话——老爹又丢了!

  肖凯听得心头一哆嗦:一早上班时,老爹还没起床。这才过了两个小时,怎么会丢?不等询问,赵梅的大嗓门又传了来:“都怪你,出门不锁门,害得我到现在都没找到,腿都跑断了!”

  幸好出差坐的是火车,不是飞机。车到小站,肖凯箭步跳下,打车往家赶去。这一路,他手机一直紧贴耳根,等赵梅的消息。可赵梅除了哭就是埋怨,始终没老爹的准信。肖凯越发着急,不停催促司机快点,再快点。司机被催烦了,硬邦邦地回道:“我这车安的是轱辘,不是翅膀。想快,你打火箭去!”

  肖凯的老爹今年76岁,身体还硬朗,只是记性越来越差。医生说他是患了老年健忘症,所以,尽量别让他单独出门,以防走丢。3年前,母亲去世时拉着肖凯的手再三叮嘱:“你爹这辈子不容易,没享几天福,你替妈好好照顾他,行吗?”肖凯眼里含泪,连连点头。

  老妈走后,肖凯就将老爹接进城,住在了一起。赵梅也算个难得的好儿媳,处处小心伺候。不料,老爹的脾气却明显见长,跟小孩似的想一出是一出,半年前就走丢过一回。为了这,肖凯还跑去手机店,挑选了一款抗摔打、功能强的手机,并输入了自己和妻子的号码。

  “爹,给你打电话的只有我和赵梅,只要响,你就接。记住了吗?”肖凯接连叮嘱了几遍。老爹翻来覆去地摆弄着新手机,乐得满脸的皱纹都开了花:“记住了记住了,爹又没痴没傻,哪能记不住?”

  记住就好。可肖凯还有点不放心,又加了道保险:每天早晨上班,必将房门反锁。为了不闷着老爹,知道他老人家爱听京剧,肖凯就捧回厚厚一摞光盘,足够听上个一年半载。本以为万事大吉,可现在老爹又丢了!

  “对啊,手机!”肖凯一拍脑袋,怎么没想到这个?他赶忙拨打了老爹的号码,心却又一下子提到嗓子眼:“对不起,您拨打的号码正在通话中,请稍后再拨。”

  又耐着性子等了5分钟,再次拨打,结果还是占线。肖凯坐不住了,急忙给赵梅打。赵梅说,半小时前就这样。肖凯的脑子里倏地冒出个不祥的念头。

  人没了影,手机也打不通,真是活活急死人!就在跑得双腿发软、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,肖凯想到了一个人:大学同学陈胜利。陈胜利在县公安局刑侦科做技术员,能定位老爹的电话。念及此,肖凯风风火火赶去,央求帮忙。别说,大体方位找到了:人在城东镜湖一带!

  “谢谢,太谢谢你了,改天我请你吃饭。”顾不上多客套,肖凯奔出门拦了辆出租车,和赵梅匆匆赶往镜湖。坐在车内,赵梅又一次拨出了老爹的号码。

  “还在通话中。你说,爹会跟谁唠个没完没了?”赵梅问。肖凯摇摇头,乡下的亲戚大多已不来往,城里又没老友,天知道老爹在跟谁通话。出租车刚到镜湖,肖凯便惊讶得张大了嘴巴——镜湖附近,有一座陵园,肖凯的母亲就被安葬在园内。远远看去,只见老爹坐在母亲的墓前,边抚摸墓碑边打电话。

  愣怔片刻,肖凯和赵梅快步跑上前,急问:“爹,你怎么跑到这儿来了?你在跟谁说话?”

  “我,我……”老爹显然一慌,忙不迭挂断电话,支支吾吾,“我没事,我,我就是想找个人,说说话。”

  肖凯和赵梅对了下眼神,顿时心慌得要命。母亲已经去世3年了,老爹这是找谁说话?肖凯一把抓过老爹的手机,手忙脚乱地调出了通话记录。仅看了一眼,肖凯就叫出了声!

  那串号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,是母亲生前用过的!

  “肖凯,你一定看错了。这都3年了,你记性哪有那么好?”赵梅脸色大变,语无伦次地让肖凯瞪大眼睛再看一遍。肖凯强稳心神,抖动着手细看。

  没错,这个号码是自己给妈买的,老爹正是在和这个号码通话,通话时间长达1小时36分!

  一时间,肖凯和赵梅都傻了。老爹似乎感觉到了什么,满脸内疚,说:“小凯,赵梅,是爹错了。爹不该到处乱跑,爹这就跟你们回去——”

  “爹,妈……妈都跟你说什么了?”赵梅吞吞吐吐。肖凯从惊恐中醒过神,大声打断了赵梅:“你别胡扯!”

  记得一年前,肖凯带老爹去医院检查身体,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健忘症,并且会愈来愈严重,有可能转变成老年痴呆,连自己的姓名和门牌号都记不得。像爹这种情况,能记得母亲的墓碑不奇怪,令人难以置信的是3年过去,他竟还能一字不差地记起母亲的手机号!

  “肖凯,不会是,是,是妈叫爹来的吧?”赵梅神情惶惶地扫了眼墓碑,估计要有点风吹草动,她都会吓瘫在地。

  是不是,打一下就知道。肖凯一咬牙,回拨过去。很快,电话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:“你说,我在听。”

  一经接通,赵梅不由双腿打颤,紧捂嘴巴连大气都不敢出。不过,肖凯听清楚了,对方是个老年女人不假,但绝不是母亲!

  “你是谁?”肖凯颤声问。对方沉默了几秒钟,反问:“你又是谁?”

  肖凯脱口回道:“我是我爹的儿子——”

  这不废话吗?不待肖凯想出更恰当的说辞,对方已打开了话匣子:“你是给我打电话的老人的儿子,对吧?1个多小时前,我接到了这个陌生电话。他开口就说:我知道你累,你好好躺着,我说,你听。于是,我就一直在听。既然你是他儿子,那我得说你两句。你是不是天天把老爹关在家里,下班回家也和他说不上两句话?孩子,他说了,你和媳妇好吃好喝好玩地孝敬他,照顾他,他知足,可他闷得慌,就想找个人说说话。他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,我没拦他,也没插话。他说起了你小时候的事、上学的事,还有结婚后的事,边说边哭,哭一阵子又笑。孩子,我也是老人,明白老人心里的闷。有时间你多陪陪他,人到老,也就这点念想……”

  原来,母亲离世后,这个号码再没用过,最后自动注销。不久前,电话那端的老人又碰巧注册了这个号。听着听着,肖凯想起了母亲病重住院时的情景。那段日子,老爹从早到晚守在病床边,他担心母亲累,就握着母亲的手絮絮叨叨,有时能说上一整天。医生说老爹健忘,可几十年来发生在他身上的每一件每一桩,怎么都记忆犹新?琢磨半晌,肖凯终于恍然,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家、对儿子最深切的爱。

  爱,哪容遗忘?一想明白这些,肖凯和赵梅搀扶着老爹回家。他想好了,今后,每天尽量早点回家,多陪老爹说说话。

上一篇:父亲的心酸 下一篇:驼背上的母爱
猜你喜欢
魔导创世纪
魔导创世纪的词语属性 拼音m do chung sh j拼音字母mo dao chuang shi ji拼音首字母mdcsj 魔导创世纪的百科含义 《魔导创世纪》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网络小说,作者是九死人。
智人
智人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rn拼音字母zhi ren拼音首字母zr 智人的词语解释智人[ zh rn ] 最初的真正意义上的人。生活于大约二十五万到十万年前。此时人类脑容量达到约1 350毫升,与现代人相差无几,不仅能制造工具,而且工具的专业化更为明显。此时的智人群体已开始向人类社会过
赵秩
【介绍】: 明人。洪武三年为莱州同知。时日本海盗屡寇山东、福建沿海地区。秩奉诏使日本责之。日本对秩礼遇有加,秩遂引其使入朝。
农村大学生
农村大学生的词语属性 拼音nng cn d xu shng拼音字母nong cun da xue sheng拼音首字母ncdxs 农村大学生的百科含义 《农村大学生》是连载中的一部青春校园类网络小说,作者是史小明。
《悠然自得》来历意思解释
悠然:舒适闲雅的样子。自得:内心得意舒畅。王猛(325-375年),字景略,北海剧(今山东寿光县东南)人。前秦著名政治家,累迁司徒,主持政务,整顿吏治,奖励农桑,选拔人才,提倡儒学。掌管军机要务,统兵灭前燕,在他的治理下,前秦一度呈现国富民强的局面,苻坚把他比作诸
忧愁
忧愁的词语属性 拼音yu chu拼音字母you chou拼音首字母yc 忧愁的词语解释忧愁[ yu chu ] 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。 忧愁的百科含义 忧愁(忧愁) 忧虑愁苦,意指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。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,谗谄之蔽明也,邪曲之害公也
百川归海
出处《淮南子记论讯》 百川异源,而险归于海。 释义 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,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,众望所 归。 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、文学家刘安,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,袭父封 为淮南王。他爱好读书鼓琴,才思敏捷,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、医 学、历算、占卜等数千人,集体编写
秦观
秦观的词语属性 拼音qn gun拼音字母qin guan拼音首字母qg 秦观的词语解释秦观[ qn gun ] 秦 代的宫阙。 秦观的详细含义 秦代的宫阙。《文选沉约<锺山诗应西阳王教>》:“终南表秦观,少室邇王城。”李善注引《史记》:“始皇表南山巔以为闕。南山,则终南也。”
奇趣视频
奇趣视频的词语属性 拼音q q sh pn拼音字母qi qu shi pin拼音首字母qqsp 奇趣视频的百科含义 奇趣视频,奇趣视频网的简称。网站成立于2010年由站长书香立,成立三年以来得到不少网友的喜欢,目前订阅达到了30万。
微特
微特的词语属性 拼音wi t拼音字母wei te拼音首字母wt 微特的词语解释微特[ wi t ] 不但。 微特的详细含义 不但。清庸闲叟《秋女士赞并序》:“一唱百和,众口同声,微特女士之寃可大白於天下,即女士之名亦永传於后世矣。”章炳麟《复仇是非论》:“是数公者,微特以私人小聚
卢德俊
卢德俊的词语属性 拼音l d jn拼音字母lu de jun拼音首字母ldj 卢德俊的百科含义 卢德俊:相声、评书艺人。相声师承沈竹善。曾在东安市场说相声,卢德俊改说评书后,把他在东安市场的相声场子交给徒弟赵霭如掌管,赵霭如与冯乐福便在这里合作演出对口相声。
下工夫
下工夫的词语属性 拼音xi gng f拼音字母xia gong fu拼音首字母xgf 下工夫的词语解释下工夫[ xi gng f ] 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:要想把技术学好,就得~。下过一番工夫。 下工夫的详细含义 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时间和精力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