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的万年历黄历查询网站

儿童故事《林中水滴》


  暑假到了,我要去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!

  绿森林中,正有一对好朋友在说悄悄话呢!咱们去听听……

  小熊和小狐背靠背坐着,在林中的青草上,在光影斑驳的银杏树下。头顶上,无际的蓝天中点缀着变化无穷的白云,金丝雀从空中飞过,边飞边唱。

  “小狐——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绿森林真让我们看不够,它每天都不一样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丑丑的绿虫子变成了迷人的绿袖蝶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银杏树的第一个青果子从叶子问探了出来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灰蜘蛛织了一张银网,捕到了一片有虫洞的黄叶子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第一朵铃兰花开了,小瓢虫盯着铃兰花看半天了,他不会干出什么傻事吧?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有只蚂蚁经常在松树皮上走迷宫,可昨天他没来。他每隔三天就来走一次迷宫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今天,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好像跟昨天不一样。你闭着眼睛,听见什么声音了吗?这声音是不是绿绿的、甜甜的,嗯,还有些凉凉的?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我觉得我的眼睛比昨天更黑更亮了,还水汪汪的,就像……就像莲花溪中溪水洗过的卵石,或者是在溪水里游泳的小蝌蚪。我什么都看得到。你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吧,小狐?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在我们的绿森林,我就是住上三辈子也觉得不够。谁要让我离开这儿,我会哭啊哭啊,直到把眼泪哭干。你也是这样想的吗,小狐?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太好了,小狐!我感觉我们比昨天更好了。昨天好像我们还没有这么好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我想过了,小狐,我们的绿森林这么好,都是因为有了你。你呢,你跟我想得一样吗?”

  “嗯。”

  “小狐,你一直在‘嗯’,为什么呢?”

  “我在沉醉呀!”

  “沉醉?太妙了,我跟你一起沉醉。是闭上眼睛吗?”

  “嗯。”

  他们俩就什么话都不说了,背靠背坐着——一个黑色的毛球球靠着一个红色的毛球球。沉醉……

  一颗亮晶晶的水珠无声地落下来,掉在小熊和小狐紧紧靠着的头上。他们没有动,默默地感受着。那颗水珠,小心翼翼地流着,游着,像只走迷宫的蚂蚁。

  那是一颗林中水滴。

  悠悠熊,我觉得咱俩比昨天更好了。

  嗯。

  我好爱我们的家——《童话王国》啊!你跟我想得一样吗?

  嗯。

  你这只小懒熊!别光闭着眼睛沉醉啦!快陪我去玩吧!

上一篇:儿童故事《买空气》 下一篇:益智故事《仓鼠俩兄弟》
猜你喜欢
十二客
十二客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r k拼音字母shi er ke拼音首字母sek 十二客的词语解释十二客[ sh r k ] 宋 张敏叔 对十二种名花的谑称。
诱君无罪
诱君无罪的词语属性 拼音yu jn w zu拼音字母you jun wu zui拼音首字母yjwz 诱君无罪的百科含义 《诱君无罪》是连载于潇湘书院的穿越架空小说,作者是魔王。
石景苑
石景苑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jng yun拼音字母shi jing yuan拼音首字母sjy 石景苑的百科含义 石景苑是成熟社区,环境优雅,美观大方,生态良好,邻里和睦,祥和文明,康乐和谐。物业管理完善,贴心人性化,居住人群文化素质层次高,稳定,地理环境优越,交通便利,周边配套设施完
被发洋狂
被发洋狂的词语属性 拼音bi f yng kung拼音字母bei fa yang kuang拼音首字母bfyk 被发洋狂的百科含义 被发洋狂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p fà yáng kuáng,意思是披散头发,装作疯狂。
《逢凶化吉》来历意思解释
遇到凶险而能化为吉祥。明.王玉峰《焚香记.卜筮》:“赖有天德月德相解,天喜天医相救,逢凶化吉,起死回生。”《镜花缘》九八回:“即使命运坎坷,只要有了忍字,无论何事总可逢凶化吉。”兼语 将遇到的不幸或危难转化为吉利。卢秀灿《桃花梦》:“‘施主别急着走,急着走
《茧卜》来历意思解释
同“探官茧”。宋 杨万里《上元夜戏作长句》:“知心茧卜未必然,醉中得卜喜欲颠。”
《枕瀑流》来历意思解释
源见“漱石枕流”。借指隐居。唐 林嵩《赠天台王处士》诗:“赤城不掩高宗梦,宁久悬冠枕瀑流。”
《千真万实》来历意思解释
清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九回:“据叔叔说得千真万实,则是天地生人之性情,皆不灵矣,则是圣贤之名教,皆假设矣。”
《鹤乘轩》来历意思解释
源见“乘轩鹤”。比喻滥居禄位。宋 陆游《读〈隐逸传〉》诗:“终南处士入都门,少室山人补谏垣。毕竟只供千载笑,石封三品鹤乘轩。”
《上方不足,下比有余》来历意思解释
见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。晋张华《鷦鹩赋》:“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。”
《额妆》来历意思解释
源见“梅花妆”。指描梅花于额上的妆式。宋 陆游《湖山.柳姑庙》诗:“汀月生眉黛,溪梅试额妆。”
司允德
【介绍】: 元东阿人,字执中。性孝友。为国子监生,补兵部留守司长史。事母以孝闻。累除翰林国史院修撰。卒年四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