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

盈江省藤


盈江省藤的词语属性

拼音yíng jiāng shěng téng
拼音字母ying jiang sheng teng
拼音首字母yjst

盈江省藤的百科含义

盈江省藤(学名:Calamus nambariensis Becc. var. yingjiangensis S.J.Pei et S.Y.Chen)是曲棕榈科,省藤属攀援藤本,丛生,叶羽状全裂,羽片部分长可达3米;羽片成组排列基部及顶端单片着生,披针形或披针状剑形,最大的羽片渐尖,具刚毛,中脉稍粗,叶柄很短,叶鞘上的囊状凸起处无刺,托叶鞘很短。雌雄花序异型;雄花序三回分枝,小穗状花序,一级佛焰苞管状,二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;三级佛焰苞为不对称漏斗形,小佛焰苞苞片状;雄花阔卵形,花萼卵状,花冠约与花萼等长,果被明显梗状;果实近球形或椭圆形,肉桂褐色,中央有深沟槽,顶端暗色,种子近球形或椭圆形,稍...

上一篇:盈江苎麻 下一篇:盈江蜘蛛抱蛋
猜你喜欢
瞤瘛
瞤瘛的词语属性 拼音rn ch拼音字母run chi拼音首字母rc 瞤瘛的百科含义 ①肌肉掣动而抽搐。《素问气交变大论》:“筋骨并辟,肉瞤瘛,目视(目巟)(目巟)。” ②眼皮跳动而引急。《素问至真要大论》:“厥气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瞤瘛。”
语言学
语言学的词语属性 拼音y yn xu拼音字母yu yan xue拼音首字母yyx 语言学的词语解释语言学[ y yn xu ] 研究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。研究语言的本质、特点、结构、功能、起源和发展规律等。 语言学的详细含义 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。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、语言的运
海南山麻杆
海南山麻杆的词语属性 拼音hi nn shn m gn拼音字母hai nan shan ma gan拼音首字母hnsmg 海南山麻杆的百科含义 灌木,高1——2米。
石上莲
石上莲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shng lin拼音字母shi shang lian拼音首字母ssl 石上莲的百科含义 石上莲,大叶石上莲的变种。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具药用价值。多生产于广东、广西、江西东南部及湖南西南部。生于岩石上,海拔200-400米。性味酸、微涩,凉。摘录于《全国中草药汇
卖出开仓
卖出开仓的词语属性 拼音mi ch ki cng拼音字母mai chu kai cang拼音首字母mckc 卖出开仓的百科含义 卖出开仓,指投资者对未来价格趋势看跌而采取的交易手段,卖出看跌合约。卖出开仓,账户资金冻结。 价格下跌之后选择买进平仓,赚差价钱。
中业大楼
中业大楼的词语属性 拼音zhng y d lu拼音字母zhong ye da lou拼音首字母zydl 中业大楼的百科含义 中业大楼位于上海市杨浦周家嘴路,由上海永乐集团建成,总建筑面积35000,总占地面积10000,共计房屋176户。
狭翅短肠蕨
狭翅短肠蕨的词语属性 拼音xi ch dun chng ju拼音字母xia chi duan chang jue拼音首字母xcdcj 狭翅短肠蕨的百科含义 常绿中大型林下植物。根状茎横卧至斜升,能育叶长达1.5米,孢子囊群矩圆形或粗短线形。生于阴湿阔叶林下及深谷溪沟边,海拔550-2200米。
面貌狰狞
面貌狰狞的词语属性 拼音min mo zhng nng拼音字母mian mao zheng ning拼音首字母mmzn 面貌狰狞的词语解释面貌狰狞[ min mo zhng nng ] 形容面貌凶恶可怕。 面貌狰狞的百科含义 【名称】面貌狰狞【拼音】miàn mào zhng níng【解释】形容面貌凶恶可怕。【
吉隆蒿
吉隆蒿的词语属性 拼音j lng ho拼音字母ji long hao拼音首字母jlh 吉隆蒿的百科含义 吉隆蒿(学名:Artemisia jilongensis)为菊科蒿属的植物,是我国的特有植物。产我国西藏南部与西南部;生于海拔4 200米附近的坡地上。
陈岳驰
陈岳驰的词语属性 拼音chn yu ch拼音字母chen yue chi拼音首字母cyc 陈岳驰的百科含义 陈岳驰,笔名师鸿,1958年生,大专文化程度,陕西礼泉县人,咸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,礼泉县美协副主席、副秘书长。自幼喜爱绘画,曾进修于西安美术学院,师从著名画家安鸿翔、马云、周光民
杨玉森
杨玉森的词语属性 拼音yng y sn拼音字母yang yu sen拼音首字母yys 杨玉森的百科含义 杨玉森,男,妇产科主任医师,科主任,1981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医疗系,从事妇产科工作20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现为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,鞍山市医学会妇产科分
普通老百姓
普通老百姓的词语属性 拼音p tng lo bi xng拼音字母pu tong lao bai xing拼音首字母ptlbx 普通老百姓的百科含义 《普通老百姓》,短篇小说。迟松年作。发表于《鸭绿江》1981年第2期。